熱門文章

2015年8月13日 星期四

人幣貶值亞幣鬥「插」 香港被動處境堪憂


人幣貶值亞幣鬥「插」 香港被動處境堪憂

人民銀行一石激起千層浪,周二突然大幅下調人民幣中間價一千一百三十六點子,至六點二二九八兌一美元水平,相當於一次性貶值近百分之二。人民幣現滙 跟隨中間價下滑,低見六點三三九一,收市跌幅雖略為收窄,但仍達百分之一點八,不僅創下歷來最大單日跌幅,人民幣兌美元滙價亦創二○一三年四月以來新低。
根據人行的解釋,這次出其不意的行動,旨在增強人民幣兌美元滙率中間價的市場化程度和基準性,乃完善報價的一種技術性安排,目的是解決過去一段時間人民幣中間價與市場滙率持續偏離的問題。言下之意,市場不宜對人民幣「一次性」貶值有過多的解讀。
在新興市場資金外流貨幣鬥貶下,人民幣兌美元自三月以來保持極度穩定的狀態,有論家包括本報專欄作者提出一個觀點,就是中國為了躋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(IMF)特別提款權(SDR),願意在貿易競爭力上吃一點虧,以換取IMF盡快把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。
IMF上周發表報告,建議延遲人民幣加入SDR的時間。事隔不足一周,人民銀行即作出令市場大吃一驚的貶值行動,令人不得不以「因果」眼光看待這種巧合。然而,我們認為,兩件事不一定有關係。
人民幣中間價持續偏離市場滙率,本身就意味滙價的形成含有較大的操控成分,人行把人民幣一次性大幅貶值,可令滙率更準確地反映市場供求,對 人民幣邁向自由浮動具積極意義。從IMF的立場出發,人民銀行為貶值所作的解釋(增強中間價的市場化程度和基準性),確實有助該組織為人民幣躋身SDR貨 幣籃子開綠燈。
關鍵並非市場在「技術性安排」和北京因應經濟環境「蓄意貶值」兩個版本中相信哪一個,重要的是形勢往往比人強,新興市場撤資潮愈演愈烈;中 國在區內的貿易對手,滙率回跌至亞洲金融風暴水平者比比皆是,與其說人民幣貶值跟IMF的報告有「因果」關係,不如聚焦內地出口急挫、通縮壓力揮之不去 (生產者出廠價格〔PPI〕跌幅六年最大),不改變過去半年近乎緊盯美元的滙率格局,中國外貿競爭力固將受到進一步損害,人民幣走勢跟全球最強且加息周期 啟動在即的美元亦步亦趨,結果必然是中國擺脫通縮陰影難上加難,經濟「保七」更乏把握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